我的本科回忆

我的本科回忆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苍苍” ——《湖南大学校歌》开头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立中央” ——《清华大学校歌》开头

从岳麓到水木的,本科的这四年留下了太多回忆。

随着充实的gap year飞速溜走,两个月的暑假也过去了,时间奔走着来到了开学后的第一个周四。我曾以为再没机会完成这一篇本科阶段的回忆。幸而这个午后无课,同时应本科学弟之邀,还是决定再下一趟记忆之海,把还没忘掉的记忆捞回来一点。记忆这个东西非常奇怪,如果没有记录的习惯, 很快就会忘的一干二净,先是一个一个具体的细节,情感,再是感受,想法,最后是模糊的感觉。我只能试图拾掇起一些,希望能对处于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有一个启发的作用。

另外由于写的时间已经是比较晚了,没那么多锐气,更多的是一种平静了。相比于“这个夏天,我与保研”那篇记录相比,明显能看出已经更有生活的棱角了,失去了那种骄傲自信与锋芒。

入学前

我是江苏高考2021年的考生,也是江苏并入全国卷的第一年。不再做更多的辩解,事实是高考的结果偏离了预期,也偏离了我原来的设想。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录取的是当时比较好的计算机专业。

高考结束后非常迷茫,对于大学的生活没有任何了解。本来暑假列了很多的计划想去实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办法付诸实践。然后在高中同学的推荐下入坑原神了,然后对于这个暑假的回忆就只剩下玩了一个暑假的原神。我有比较强的名校情结,我在高中时的设想是本科读南京大学,然后研究生在浙江大学读。此时看来这个设想是没办法实现了。此时的我对于本科学校其实更多的是有一种轻视的心态,认为以自己的能力不应该“屈居”在这里(当然后面心态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之后读研的时候读一个比较好的学校来“大雪深埋”本科学校,是我在这段时间心里的想法。

军训也是算在入学前的时间里,军训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迎新班助,当时我们班是两个学姐和一个学长负责带我们,是月姐,乐姐和DJ哥。他们在入学前后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他们温柔谦和,是真的有在为我们用心着想,从很多小的细节中都能看出来。也是从他们身上,我了解到了更多在大学中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当时DJ哥是团支书,月姐好像在团委工作等等。当时我心里对于我未来的期待就是想成为像DJ哥那样的人,温柔且上进,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

第二个事情是自训队,在军训的末期我们才知道,原来那个威严的教官其实是我们的学长。好像带我们的那个教官是土木院的学长。而培训选拔教官的组织,其实也是一个社团,叫做“湖南大学自训队”,是一个校级学生组织。在军训结束后,带着对军旅生活的崇拜,我就加入了自训队,并试图去成为一名教官。

大一

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我从来不认为自己跟“优秀”有太大关系。我想把这个换成一个比较中性一点的说法,“生活方式是有惯性的”。应试教育的惯性推着我往前走。就是这种所谓“上进”的想法始终在我本科生涯里占据上风。

我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相反,我自认为到人生的此步为止,自己取得的一切成就,基本来源于努力与运气,即纯粹花出去的时间和没办法捉摸但是确实发生的有利概率。对于别人可能比较简单,看一遍就会的东西,我可能得花很多时间。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他平时几乎不上课在打游戏,全靠考前有限时间的自学,但是他从不挂科,甚至纯粹对于解题而言能力在我之上,效率能达到我的几十倍。我相信的是这样的表述“只有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毫不费力”都是表象,你永远不知道一个人为了达成这个状态,背地里暗自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因此我相信,但凡有成功的产生,往往需要代价的消耗,在这一点上,还是相对公平的。在这种心态下,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付出是收获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和天赋异禀的孩子相比,我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时间和精力。因此我的生活非常累,我兼顾了太多事情,同时试图在多个方向和领域获得产出,这些就是达成可能的成就的必要代价。我想,这也许是我对于“勤能补拙”的一个个人理解。

我到现在还记得本科的第一节课,是早八的高数课,我和舍友们很早起来,提早了20分钟到达教师,还是没有抢到靠前的座位。高数老师笑着跟我们说不要着急,过几节课之后就是靠后的座位要靠抢,靠前的座位没有人了。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之后人越来越少。不过上了大学我才知道,其实上课认真听讲然后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这样的范式,并不是学习考试取得成绩的唯一方式。后来我了解到有的人一个月或者到重大节点(如机考,期中)之前才会回溯课本内容,应付考试。而大部分的同学是只在期末周复习2-3天就直接考试。能上985学校的人能力都不会太差的,我也因此见识到了这种更厉害的方法。但是我可能还是更加适合每节课听讲,然后课后作业,复习备考这样的方法。这是我一路以来的惯性,我不太想冒险放弃。不过我还是摸出了一个道理:本科阶段的考试,不过是往年考题的复现罢了。有区别于之前的直观感觉:会学习=会考试,在本科阶段,我觉得一个学科考试考得好,和这个学科学的好,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成绩+知识”。对于自己的未来而言,成绩是更重要的,所以放在第一位,那么知识也是重要的,但是知识的缺乏可能不会立刻显现出后果,毕竟大家只看纸面上的分数和排名。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内心的空虚和恐慌,那种自己的学识配不上外显的成绩的空虚感是非常折磨人的。

大一的核心课程主要偏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学类的课程用高考时候学数学的方法,听课看书做题,看宋浩的视频,刷往年题目。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与算法这个用自己的高中竞赛基础勉强还能应付过去(我还是一个失败的OIer),这个如果不是打竞赛上来但想考的好,也是要多做题,主要还是要多实操,因为代码能力从来不是记背来的,要么靠天赋,要么靠阅读并实现大量的代码,没有代码量是不可能有代码能力的。

大一另一个需要非常重视的是四六级的过级与刷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除非继续维持高中的英语吞吐量,你的英语水平在逐天下降”。初中时的英语老师跟我们说,一定要尽快过掉四六级,这个之后就不再会成为一件事了。我深以为然并非常重视。我在上学期以600+过了四级,并在下学期以550+过了六级,然后在大二上班学期以600+完成了六级的刷分并结束了四六级的煎熬。其实,一个刻板印象是,搞工科的同学,英语一般不太好,尤其是四六级一般不太好过。在后来的推免中,这个得到了印证,我确实见到包括学长在内的很多同学,因为四六级的分数错过或者险些错过很好的机会。甚至还有在研究生阶段继续考四六级的同学。四六级是一个没有不行的东西,但同时如果你的分数很高,也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东西。它在推免时为我带来了一些很好的机会。我备考四六级主要在做星火教育的那个《四六级原题》,我认为只要做这个就够了,每年两次考试,每次考试三套卷子,够做了。考四级的时候,我从12月初每天晚上一套卷子,刷到12月18日,大概刷了十几套卷子。备考六级的时候我也基本上刷完了一本。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四六级的听力,我就正常听,日常也可以放一些四六级的听力原文来磨耳朵。大一阶段至少完成四级过级

大一的时候,我的生活还是比较精彩和充实的。我在班级当主要班委,同时也在年级学生会干活,学生工作这块还是做的很多的,不得不说基层团支书和班长是真的比较忙,光是发通知就要发超级多。另外我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基本上什么竞赛都要掺和一脚,“挑战杯”,“ACM”校赛,思政竞赛,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写作竞赛,英语阅读竞赛,基本上都去掺和了。有的有一些结果,有的没有结果,但是竞赛经历可称是比较“丰富”了。这是一种“局部贪心”的策略,在追名逐利上,算是淋漓尽致。作为一个刚进来啥都不懂的学生,我看到学院宣传这些,学校宣传这些,就想当然地认为有很多竞赛一定就是非常厉害的。于是就想方设法去获取它们,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模仿”的做法。当然这并不是最优的做法,但此时我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做过规划,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试着用一用这种方法感觉也似乎还可以。这种方法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局部收益,但全局来看有可能相去甚远。我当时就知道这一点,但只能安慰自己,只要不是走在明显错误的道路上,就还好。只能说,这么做比不做要好。

大一上半学期,我每周还要花好几个小时在自训队的训练上,每周二四的晚上九点半到十点半体能训练,每周六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队列训练,每周日晚上晚点名。我坚持完了一个学期,但是第二学期的课业实在还是太多,我预计自己应该完成不了了,就放弃了这个社团,专心去学习去了,也因此没有当上教官。我们班四个人就我一个人中途放弃了,其他三个同学都当上了教官,这也成为了我的遗憾之一,但我并不为此后悔。监视自己的轨迹,比对自己的目标,随时调整校准,该放弃时要果断放弃,有舍才有得。

在大一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位次不是很靠前,但还看得过去。但是大一结束会有一批转专业的汇入,我印象是那一晚上,汇入18人,我的成绩位次+14,心态有点崩了。后来追赶了好久,才慢慢追回来。但那个晚上,给我带来的理想的幻灭感,还是很有实体的。从本科全局的角度来看,虽然有遗憾,但大一该做的事情基本都完成了,尤其是基础课程的绩点,成为了后面保研时最坚实的基础与底气。在最艰苦的时候,我怀疑过很多事情,但唯独没有怀疑过为了这个成绩所付出的所有努力。

用一个关键词总结我的大一生活,就是“迷茫”。从课程上来讲,我接触的都是崭新的课程。

以大一阶段的国奖文案结束这一学年。

星光一瞬,学海一年。
蹒跚于追寻的迷途,挣扎于迷茫的迷雾。
有摸鱼,有划水,有躺平。
也有临考三点的灯。
见识过沉浮,亲历过峰谷。方知终局的灿烂。
少智,大愚,能文,浅武。僭取称“综合”之名。
感谢国家的认可。
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浅记人生中的这一天,
我站在流逝的岁月里,
看见过去一年的努力,得到了未曾奢望的回报。

2022.10

大二

真的很能拓宽眼界,无论是待人处事还是对于生活学习的理解。

以大二阶段的国奖文案结束这一学年。

星瞬光移,本科既半。
梅开二度,狂澜力挽。

秋学期罢,电路大物,昏天黑地,回天无力,
春学期后,CS & OS,发挥尚可,似有转机,
夏学期末,电子实训,拔得头筹,一锤定音。
征途兮横亘整年,似有光而难度:
有绝望的夜晚,有希冀的黎明,有心流增益的整个白日。

电路与大物出分之夜,身处冰风吹彻之地,
于萍乡武功山之顶,竟觉高山寒风竟暖。
常言道高处不胜寒,泪觉虚妄,悔不当初。
恨考前骄纵自恃,自以阅遍诸题,再无敌手。

备考CS与OS的那十日,是心灵的近乎纯粹,
以笔记艺,与试抗争,是已失去所有的心无旁骛,
仿佛又回到了两年前的那个夏天,那个骄傲的少年,
我以我之奋力,欲与穹较高下。

暑期电子实训后半,恰与班助工作冲突。
取五日于假期,先毕事于不遇,而后借时修补。
STC板连OLED,辅以python可视,
机巧玩意,展示之刻,确为惊艳。

兼挑学工活动于学业之畔,笑对评定规则之猝然更易。
于学年黄昏之时回看这不易的一途,
这未曾想到的起伏跌宕,这数次更易的结局,
确然称得上是精彩。

毕竟,于开始之时就已放弃一切可能的希望,
竟能,在结尾一刻却可收获不期而遇的精彩。
确为一出精彩

2023.10

大三

大四

结语

最后以我的本科毕设致谢结束我的本科回忆。

麓山弦歌,后湖波光。星光一瞬,学海四年。
越钱江赣江而上,求智识于湘江畔。浏阳河曲,综楼复临,相与蹒跚。
拾级而上,夯数理之基,领网络之奇,识体系之秘,悟智能之妙。课内未敢懈怠,勤
勉应试;堂外心怀好奇,初尝科研。幸拜陈教授门下,解析数据,微调模型,搭建系统,
自是得以初窥科研门径,瞥超算之姿。
又投笔竞赛,写数学,读英语,搭建模,撕算法,或有小奖,亦是乐趣。兼挑学工,
初团支书,兼组织股,拔擢校会,迁校团委,服务师生,甚是荣幸。
然一路坎坷,多见应试失利,常是科研迷茫,亦有计划崩溃,心态跌涨若潮汐。某
终日乾乾,余力不遗,素履以往。见识沉浮,亲历峰谷,方知登高不易。
幸承国识,凡三次幸获国奖;沐浴校爱,连并称三好标兵。光影相生,影愈黯淡,光
越灿烂, 自是铭记,聊以自慰。
征途兮横亘四载,似有光而难度,一苇乘以通航,虽万难而无惧。至是湖波渐清,
由红入紫。泪别岳麓,笑迎水木。
最大的感谢献给我的母亲,是她不顾一切地拼命托举,才使我有机会靠近梦想。
然后要感谢我的导师陈老师,是他一直以来指导、关心我,领着我走进科研的
大门,并在我人生关键的决定上给予我建议。
还要感谢一路上帮助我的老师们、亲人们、朋友们,是他们鼓励我一直走到现在。
特别要感谢我的舍友们,融洽的宿舍氛围使我从来没有后顾之忧。
最后感谢湖南大学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培养,母校永远是我最温暖的港湾。
夏风拂来凉意,阜埠河路的树荫下,恍惚间又看到了四年前那个自己,虽心有迷茫,
但目光坚定。夏风吹来我与湖大的相遇,穿过时间,又奏起离别的呜咽。于黄昏时三度
回望。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开心、快乐、充实的四年。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微信分享二维码
  • Copyrights © 2022-2025 wolf void
  • 访问人数: | 浏览次数: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